学生心理工作至关重要,它关乎每位学子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在快节奏的学习与生活压力下,心理健康成为不可忽视的一环。有效的心理工作能帮助学生识别并应对情绪困扰、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等问题,提升自我认知与情绪管理能力。这不仅有助于维护校园和谐稳定,更能促进学生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掘,助力其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与健全的人格特质,为未来的社会竞争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2024年9月19日 19:00,我校组织专兼职心理咨询师和辅导员老师们参加了一场主题为“开学第一课——启智润心 筑梦未来,心理工作者开学充电站”的公益直播活动。
一起来看看部分心理辅导员的学习心得吧。
经济与管理学院 乔越洋:
观看“开学季第一课——启智润心 筑梦未来,心理工作者开学充电站”后,我深刻感受到章劲元教授和苏斌原教授对于高校心理工作者的殷切期望和深切关怀。这次讲座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知识,更在实际操作中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首先,心理危机干预的目标在于稳定情绪、提供及时帮助、恢复心理平衡、提升应对能力和心理素质。这不仅是危机时刻的紧急措施,更是日常心理工作的重要方向。
其次,树立观念、普及知识、助人自助的干预思路,提醒我们不仅要解决眼前的问题,更要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此次讲座让我意识到,作为心理工作者,我们肩负着重要的责任。未来,我将致力于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为学生的心理健康贡献力量。
教育科学学院 汤鑫
校园心理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石。通过心理教育课程、团体辅导活动等形式,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掌握有效的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技巧。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还能增强他们应对学习和生活压力的能力。
危机干预是校园安全的重要保障。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各种危机,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问题、家庭变故等。及时有效的危机干预可以避免危机的进一步恶化,保护学生的生命安全和心理健康。危机干预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学校应建立完善的危机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学生的异常情况;家庭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关爱和支持,与学校保持密切沟通;社会也应提供必要的资源和帮助。
为了更好地推进校园心理教育与危机干预工作,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学校要加大对心理教育的投入,培养和引进更多的专业心理教师。同时,要加强对教师和家长的培训,提高他们对心理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社会也应加强宣传,消除对心理问题的偏见,营造一个关爱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